国际肝豆关注日
每年的5月23日是国际肝豆关注日。该纪念日的设立旨在增进公众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——肝豆状核变性(Wilson病)的认知,助力诊疗体系不断完善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群体,探寻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所面临的困境与希望。
铜代谢失衡的医学挑战
自1912年Samuel Alexander Kinnier Wilson首次系统描述以来,肝豆状核变性(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,HLD)的病理机制研究已跨越百年。该疾病由ATP7B基因突变引发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陷所致,其核心病理表现为铜离子代谢通路中断,导致游离铜在肝脏、中枢神经系统等关键器官的异常蓄积。这种持续性的铜毒性损害可引发进行性肝硬化、神经退行性病变及特征性K-F角膜环等复合型临床表现。由于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,因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群体被赋予了"铜娃娃"的特别称谓。
“铜娃娃”的生存困境
早期干预延迟及远期不良影响:由于对肝豆状核变性认知不足,其早期症状仅表现为肝酶轻度升高,许多患者确诊不及时,延误了干预治疗,病情进展累及神经系统,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,更有甚者,病情发展到晚期,出现肝衰竭、消化道大出血、乃至死亡。如果部分患者有幸能够获得肝移植,则需支付高昂医疗费用、以及终生的高昂免疫抑制药物费用,寿命和生命质量仍然受到严重影响。
治疗的局限性: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青霉胺、曲恩汀等药物,以及低铜饮食和铜螯合剂等辅助治疗。然而,这些治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如药物副作用较大,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服用,且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不佳。此外,青少年患者由于自控力较弱,难以严格遵循低铜饮食,容易摄入过多含铜食物,病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。
心理及社会问题:长期患病、治疗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未来的担忧,尤其是疾病发展到终末期时,大出血等情况导致救治费用急剧增加,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,容易引发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。同时,患者因频繁就医、长期饮食干预等,生活质量严重下降,社会交往受到限制,因病致贫,是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家庭面临的重大挑战。
基因疗法的破局之道
面对传统治疗的困局,锦篮基因依托自主开发建设的AAV基因治疗平台,开创性地研发了针对肝豆状核变性病的基因疗法—GC310腺相关病毒注射液。该疗法通过精准递送功能性miniATP7B基因,通过单次治疗,使靶组织表达具有生物学功能的miniATP7B铜离子转运蛋白,恢复铜离子代谢能力并提升铜蓝蛋白水平,有望从根本上改善病情。 在临床前研究中,GC310注射液展现出了良好的药物安全性和显著的疗效。实验结果显示,该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肝豆状核变性病模型小鼠的肝铜和尿铜含量,增加铜蓝蛋白活性,显著改善肝豆状核变性症状。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GC310注射液已于2024年11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注册审评受理,于2025年2月获得注册临床试验许可,将在近期启动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,牵头单位为北京协和医院,是我国在肝豆状核变性病先进治疗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,有望打破传统治疗的局限,为患者带来长期、稳定的病情控制,改善预后,提升生存质量。
在人类与遗传疾病的百年博弈中,每个医学突破都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殷切期盼。在攻克肝豆状核变性的征途上,锦篮基因将秉持初心,以科技创新守护生命尊严。当基因治疗的曙光穿透疾病阴霾,我们期待见证更多"铜娃娃"绽放独特光彩。